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作文教学的研究同阅读教学相比显得不是太充分。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如何让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开好头起好步,这个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很有研究的价值。
一、人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特色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年级。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习作”,写的比重明显加大,不仅写的内容宽泛了,而且写的次数也增多了。习作教材有如下五个特点。
1、记实与想象并举
在整个三年级习作内容的编排上,记实作文占较大的比重。如,三年级上册有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人,写观察日记,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这样的编排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
此外,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想象作文在实验教科书中也有相当篇幅。如,三年级上册有编童话故事。从低年级乐于写话到中高年级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的应用文,实验教科书对三年级习作内容的安排,不仅符合小学生学习习作的实际,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有机联系,而且反映了贯穿于课程标准之中的语文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
2、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
一是口语交际和习作相结合。
与低年级写话的思想一脉相承,三年级习作的安排重视与口语交际相结合。语文园地一、三、四、六,都是将口语交际安排在最前面,习作紧跟其后,内容一致。如,语文园地一,习作导语是这样说的:在口语交际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些自己的课余生活。又如,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是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最想去的地方,习作要求学生把自己介绍的去过的地方写下来。实验教科书将部分口语交际和习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先说后写,既加强了口头、书面语言的训练,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二是结合阅读,安排随文练笔。
教科书选用的课文是学生练笔的范例,教科书重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如,在《小摄影师》课后安排了续写故事,《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安排写一处景物。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
三是结合综合性学习,提供习作机会。
长期以来,困扰学生习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真实感受,内容空洞。要解决这个问题,习作的设计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情境之中去体验、感受,然后将自己的经历、感受写成作文。如:语文园地五的习作内容与综合性学习密切关联。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3、习作不定题目
课程标准在习作指导方面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鼓励“自由表达”。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束缚,开阔学生习作的思路。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习作留有较大空间,不规定题目,题目一般由学生自己拟定,大多只提出大致的内容和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如,语文园地一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教科书提供的范围是“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此外,书中都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自由习作,完全放开,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放手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
实验教科书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编排中多处提到“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听”“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习作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应付老师的任务。与此同时,习作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也将极大地鼓舞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
5、写作文和改作文的能力同步培养
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和改作文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种能力同步培养。习作不要求打草稿,想好后就直接认真地写在作文本上。习作写好后,要求在作文本上认真修改,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改一改。”把写、说、评、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老师既要看是怎样写的,也要看是怎样改的,要表扬、鼓励那些认真写、认真改的学生。这客观上为学生今后进行电脑作文奠定了基础。
如果觉得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三年级作文指导 , 小学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论文,小学作文教学设计,小学作文教学案例这篇文章不错,可以推荐给朋友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