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教案课件-中小学教育-作文大全-知识大全-科普教育-电脑知识-生活知识-全部栏目- 收藏本站

教育教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试卷 教案 课件 竞赛 评语 体会 计划 总结 实习
阅读写作 作文 寓言 绝句 手抄报 广播稿 禅语 台词 谚语 赠言 箴言 句子 解梦 名言 语录 人物 诗歌 花语
知识大全 保健 美容减肥 四季 育儿 科普 电脑 生活 窍门 节日 旅游 理财 装修 法律 急救 歌曲 游戏 剧情 QQ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英语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中小学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 免费课件下载 竞赛试题下载 诗歌大全 教学计划 学生评语 学习体会
您现在的位置:爱思网: >> 教学网历史教学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考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高考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爱思网 | http://www.i4i3.com |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 人气:383次 | 03-23
高考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高考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国内外面临严峻考验: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基础知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推出了一战。
  2.背景:见★
  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4.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余粮收集制的弊端和效果: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5.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见★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6.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主要表现:经济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政治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基础知识
  一、形成的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二、形成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
  (1)背景: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列宁的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3)过程: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
  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2.农业集体化运动
  (1)背景:工业的需求;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积极意义——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弊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三、评价斯大林模式
  1.功绩:(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2.弊端:
  政治方面——(1)个人的高度专权;(2)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3.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3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
  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
  基础知识
  一、苏联改革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觉得高考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 高中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复习提纲这篇文章不错,可以推荐给朋友分享哦。

 
  tags:历史教学 -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中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复习提纲
联系我们|试卷教案课件|中小学教育|作文大全|知识大全|生活常识|健康小常识|网站导航|热门专题|收藏本站

Copyright www.i4i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

本页提供高考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高中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复习提纲免费分享,有疑问可联系本站。